来源:交汇点新闻
交汇点讯 “现在南京不是挺安全的吗,为什么返校后还要上14天网课?校园里逛逛有啥不可以的?”近日,随着各大高校开学并出台返校后继续上两周网课的规定,不少学生有这个疑问。“大学生返校在宿舍隔离14天上网课”也成为最近的微博热搜话题。
针对这个问题,南京审计大学的6位同学用视频把它解释得清清楚楚。
近日,南京审计大学2017级软件工程专业吕心如、戴顾洋、詹贤春、陈霖、欧牧山、刘韬等六名同学,自发成立学校疫情防控大数据可视化平台研究小组,希望利用自己大数据课程所学知识,通过数据可视化为疫情防控期间的学习与生活提供服务,方便大家更加直观、清晰地了解校内人流量较为密集的场所实时情况,让校内人员“分流”变得更加快捷、高效。
这是他们受此前@Ele实验室作品灵感启发,做的一份基于南审地图的人员流动模拟动画。
看完这个视频,就可以了解为什么到校后不能到处跑,为什么要继续加强防范和防护了。
研究小组的负责人吕心如同学,在3月31日这天大数据处理技术课程的课后练习中,做一项绘制新冠疫情数据图的作业时,探索如何绘制动态饼状图的过程中感受到pyecharts、matplotlib的强大,联系前期课程的学习,她很想将所学知识落于实践。她把想法与几位同学讨论,想要做一个校园疫情防控大数据可视化平台,为学校疫情防控工作贡献自己力所能及的力量。
说做就做!吕心如在班级群发布通知征集小伙伴,当天下午就有一些同学找到她,“我们班的‘技术大牛’也要参加,太高兴了。”于是,一个六人疫情防控可视化小分队成功组建。
组队后他们第一时间开始讨论方案思路,初期安排,可行性等问题。4月7日,小组成员整理好思路,联系大数据处理技术课程的徐超老师谈了想法。徐老师很支持,帮助他们不断发散思维,深入思考。
4月8日,几位同学查阅完大量文献资料,并在GitHub、CSDN等IT技术社区上参考了关于防疫的项目后,进行分组并安排后续工作,正式开工。他们首先想做一份学校疫情防控工作时间轴和病毒传播模拟器。4月15日,时间轴和模拟器最初模型完成,之后他们不断讨论和完善更迭。4月20日,这两个有关疫情防控的大数据可视化产品正式完工。
过程中他们遇到了不少困难。比如制作时间轴时,对python如何应用就不容易。可视化不仅仅用到简单的python语法,大多涉及包内函数的调用、参数的修改,尤其在调bug的时候,常常会出现“我认为没有错但系统还是报错”的时候。“还好有大家的互相帮助,相互打气,一起攻克难关。”詹贤春说。
制作模拟器时困难也不小,校园地图需要用代码绘制设计排版,改了好几次,每次修改都意味着地图信息的调整,而疫情变化又意味着人的模型修改。“真不容易,但当初和组长夸下海口说能搞定,于是在小伙伴的建议和帮助下,一次次修改,最终完成了。”团队成员戴顾洋说。
除了小伙伴们之间的相互打气与帮助,南京审计大学徐超老师也给了大家许多指导。在前期头脑风暴中,他不断对同学们进行“灵魂拷问”,让大家进一步理清思路。徐老师还提了不少建设性意见,帮他们收集参考信息,激发创新思维。“比如可以利用Scipy建立SIR模型并对真实疫情数据中的传染率和恢复率进行估计,进行举一反三等,给了我们很多启发。”吕心如说。
还有教软件项目管理课程的徐臻元老师,也给了他们非常有用的建议,不仅帮大家分析,还鼓励他们,“记住,软件开发,技术问题都不是问题。”这让大家多了底气,“让努力做码农的我们更加自信。”
关于“我们想解决什么”“目的是什么”“能做什么”等问题,他们常常在群里聊到半夜经历。回忆这段经历,大家都觉得很是难忘。“当得到老师肯定的那一刻,太开心了,终于不用再修改参数和调整模型啦。”
目前,他们在继续为后期的疫情防控大数据可视化平台做准备,整体方案也在根据新政策不断完善中。
交汇点记者 杨频萍
通讯员 李建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