泽园书院大学生红色故事青年宣讲团【红色故事集锦】
柏青冶:为了胜利,向我开炮!
170231 柏青冶
提起英雄人物,大家会想起谁呢?赵一曼?左权?这些为国牺牲的伟大人物为革命斗争做了许多伟大的贡献。但是,在那个民族精神空前凝聚的年代,许多小人物的身上也散发着伟大的光芒。今天,我要讲的就是一个步话机员的故事。
开始之前,我想问一问大家是不是都观看过电影《英雄儿女》。这部作品是上世纪六十年代一部优秀的军事题材电影,电影的男主角叫王成。在夺取无名高地的战争中,他向指挥部高呼“向我开炮”与敌人同归于尽的英勇事迹曾感动了无数观众。
王成的原型就是原抗美援朝志愿军23军67师201团5连的步话机员蒋庆泉,他21岁入伍,22岁加入中国共产党,24岁参加抗美援朝战争。在石岘洞的战役中,他所在的部队受到美军的强烈攻击,连长、排长、班长全部牺牲。阵地上只剩下了十多个伤员。硝烟弥漫之中,只有耳朵能够听到战友倒下的噗噗的声音,以及敌人越来越近的脚步声,四十米、三十米、二十米,千钧一发之际,他的拿起步话机向高喊:“向我的碉堡顶开炮”。指挥部传回声音表示距离太近,可能会危及到他本人的生命安全。但是,面对像潮水般逼近的敌人,蒋庆泉顾不得那么多,他拼尽全力冲向敌人,对讲机嘶吼,“别废话,向我开炮,向我开炮”。突然之间,指挥部听到一声巨响,对讲机那头已经没了声音。
在电影中,王成英勇牺牲的事迹传遍了整个部队,他被写入文学作品,被写入歌曲,成为了全军学习的楷模,甚至,组织上还专门成立了一个以“王成”命名的排。都说,艺术来源于生活。可有时候人生的剧本比电影的剧本更有戏剧性。现实中的蒋庆泉可就没有那么幸运了。
是的,他没有死,因为当时我军的弹药供给出了问题。他被敌军的弹片击中了肚子,射中了眼睛。为了不被俘虏,他忍着剧痛,在地上爬着、摸索着,透过血迹模糊的双眼,企图寻找一支枪来自杀。枪还没找到,敌人又扔了一只瓦斯弹过来。瞬间,他什么也看不见,晕厥了过去。
再次醒来时,他已经被敌人带回了汉城。死里逃生后,他一点儿也没有感到幸运,反而是痛哭流涕,后悔自己为什么没有战死。因为在那个年代,战俘是一个耻辱的字眼。“不幸陷囹圄,战俘名声坏”。正因如此,正准备发表的以他为题材的通讯《顽强的声音》也被紧急叫停。
为了诱惑蒋庆泉投降,敌人对他细心治疗,给予他十分优越的待遇,并提出送他去日本留学的条件。但是,他丝毫没有动摇,冒着生命危险,坚持要回大陆。大家想一下,在当时物质资源十分匮乏的中国社会,一个从小生活在农村,啃窝窝头、吃咸菜长大的穷孩子,他是怀揣着怎样的爱国心,才能拒绝这么大的诱惑。
抗美援朝战争胜利后,他同其他战俘一起被送进了辽宁昌图的归来人员管理处。在管理处的一年里,他每天做的只有“认罪”、“检讨”两件事。负责教育审查归俘的干部有这样的断论“人民军队的字典里没有被俘,被俘就是变节”,所以,蒋庆泉没有机会为自己解释。
从管理处出来后,他从来没有提起过自己参加抗美援朝战争的事情。本以为一生就这样平平淡淡了,没想到生活再一次同他开了玩笑。文革期间,造反派翻出了他被俘的档案。他被说是叛徒,被批斗。公社里的墙上,绳子上都挂着批斗他的大字报。
正义也许会迟到,却不会缺席。蒋庆泉的案子在1981年得到平反,组织上取消了他的党内处分。那一天,面对死亡也不掉一滴眼泪的蒋庆泉大哭了一场。又过了20多年,当时的战地记者洪炉发表了《“王成”你在哪里?》一文,在电视上公开寻找蒋庆泉。但是蒋庆泉却选择了沉默,他说:“银幕上的英雄王成牺牲了,而我还活着,我有过那段(被俘)经历,我不想给英雄抹黑。”后来蒋庆泉的儿子联系到了烘炉,让两人相见。烘炉把当年亲自写的手稿交给他,蒋庆泉激动地说“你来了,我就有证明了”。
一位普普通通的步话机员,在祖国需要他时,可以即刻献身;被遗忘、被误解时,也没有丝毫怨言;不居功自傲、不把爱国之心当做追名逐利的筹码。在蒋庆泉身上,我们看到的是一个真正把爱国主义当做信仰的灵魂。
故事讲完了,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