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红色宣讲团

【红色故事集锦】李启悦: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2020.11.17浏览次数:1350

泽园书院大学生红色故事青年宣讲团红色故事集锦


李启悦: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160217李启悦

我们常说,要知道一个人心里想的什么,要去听他说了什么,就像父母口中是孩子,医生口中是病人,老师口中是学生一样。而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有一个词,他说了203次,这个词,是人民。从2013习近平于上任之初便庄严宣誓“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到今年年初习近平走访四川省汶川县时,习近平答道:“我是人民的勤务员,是为人民服务的。“人民的利益一直被习近平挂在嘴边,记在心里。习近平的为民情怀从何而来呢?

故事要从1969年讲起,刚过15岁的习近平从北京下乡到梁家河做知青,一下子从繁华的首都来到黄土高原的山沟里,吃饭睡觉沟通交流都成了问题。吃不惯也吃不饱,连续几个月吃不到肉,只能吃窝窝头荞麦皮;睡觉也作难,要住土窑洞,几个知青躺成一排,挤在一个炕头上;还要干农活,面朝黄土背朝天。这么巨大的落差,习近平能适应吗?

事实证明,习近平不仅能适应,而且还适应的很好。他抱着一定要和群众打成一片的想法,没过多久就融入了陕北农村的生活。就拿干农活来说,习近平从不惜力,从刚来的时候只能挣6分,到慢慢的能挣7分、8分、9分、一直到10分!十几岁的他,和一个农村壮劳力一天赚的工分一样多。

两年后,大多数北京知青返城了,习近平却和梁家河的老百姓们成了一家人。一到晚上,大伙儿就喜欢去习近平住的窑洞听习近平讲北京、讲世界,讲他们不知道的事情。大伙围坐在炕上,身上的黄土沾到了习近平的被褥上,习近平也并不介意。无论是老汉、后生、娃娃、婆姨,他都能和他们聊到一块儿去。他实实在在的和群众打成了一片。

1973年,习近平当选大队党支部书记。他上任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大办沼气。为什么要建沼气池呢?办沼气,需要石头,沙子,和石灰,梁家河都没有,村里的百姓们也不了解沼气,也都不咋支持,大伙都说,沼气在咱这儿办不成!要是沼气能办成,除非母鸡叫鸣,公鸡下蛋。”

办沼气池,全陕西省也没有先例,面对的苦难重重。但是习近平一想到,梁家河位处黄土高原,由于长期的滥砍滥伐,植被疏松,农民做饭时没有柴伙可以烧,而一旦沼气办好了,村民的做饭烧柴问题就能解决!他就下定决心办沼气。

没有石头,习近平带人在烂泥滩里,铲去一米多厚的土层,挖出了石头;没有石灰,他四处寻找石灰石,办起了一个小石灰场自己烧制……没有沙子,习近平带着几个青年,到15里外的前马沟去挖,一袋一袋往回背,每天两趟,一天就要走60里路。

19747月中旬,沼气池终于建成了,但就是不出沼气。习近平急得满头大汗,反复检查着,最终确定,问题出在导气管上。他找来铁杆,用力捅了捅导气管,一股粪水立即喷射出来,溅了他一脸。

习近平用手抹了一把脸,顾不上洗,重新接好管子,打开沼气灶,擦燃火柴,“呼”的一声,灶台上蹿起约一尺高的火焰,轻盈地舞动着。

这是陕西省第一口沼气池的第一苗火焰,习近平兑现了为人民服务的承诺!

1975年,习近平考上清华大学,要离开梁家河。他走的前一天晚上,和乡亲们畅聊到深夜,第二天早上起得晚了。当他早晨推开门走出窑洞时,看到院子里、道路旁站满了人——大人、孩子、老人,全村人都来了,大伙都静悄悄的站在在门外,等习近平起床,平时调皮哭闹的孩子此时也安安静静的。此时无声胜有声,这是来自梁家河的老百姓们最朴实的爱戴之情。习近平的眼泪一下子流了出来,这是他第一次当众流泪。

多年后他又回梁家河,他深情讲道“19691月,我迈出人生的第一步,就到了梁家河。在这里一待就是7年。当年,我人走了,但我把心留在了这里。

这种朴素的情感穿越了近半个世纪。十八大后,习近平总书记上任伊始就庄严宣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他说,不忘初心,方得始终。而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便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伟大时代孕育着伟大梦想,伟大梦想不会遗漏共和国土地上的每一个人,因为习近平总书记说,一切为了人民,为了人民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