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红色宣讲团

【红色故事集锦】年思琪:半生心血建陵园 只愿烈士魂归来

2020.11.17浏览次数:1741

泽园书院大学生红色故事青年宣讲团红色故事集锦


年思琪半生心血建陵园 只愿烈士魂归来

180207 年思琪

一个86岁的老人,还能清楚地记得60多年前那些牺牲战友的名字吗?

1939年,只有14岁的欧兴田毅然走上革命之路。作为新四军四师的一名侦察员,为了保护一条穿过百里敌占区的交通要道,欧兴田和他的战友们战斗了一天一夜,付出了血的代价,抗击了上万日伪军,最后弹尽粮绝,凭着坚强的意志成功使方圆百里成为苏皖边区唯一一块没有建立伪政权的土地。当年参加抗战,欧兴田和尖刀班的9名战友,每人都在手臂上刻下各自的名字,便于牺牲后辨认尸体。他们相约谁活着,谁就要为牺牲的战友收尸守墓。

到上世纪80年代,当年战斗在淮北的一些老同志重回旧地时,提出重建陵园。于是离休后的欧兴田主动请缨,想要兑现他曾经和战友的守陵承诺。为了重建陵园,欧兴田拖着病弱之躯,自带干粮,2年内4上北京、走访6省,找到了36位曾在这片土地上战斗过的老领导商讨建园之事。他跋山涉水寻访英烈后人,搜集、核对英烈姓名,为了让战友“回家”,他历时两年半,每天骑行五六十公里,走遍了三个县的所有乡镇,有的烈士家庭没有后代,有的政府没有登记,他历经重重困难,反反复复地去落实。最后记录下2400多个名单,一一入档。尖刀班成员之一的乔景坤牺牲后被安葬在宿州市芦岭镇。为了让战友回家,欧兴田先后四次找到乔景坤的儿子乔俊清,最终成功将乔景坤迁回陵园。每当想起当年牺牲的战友,欧兴田老人的心情就会沉重几分。当年的一句承诺,老人几乎用了整个后半生来践行。

可只要他每天清晨站在战友的墓碑前,他就觉得这近30年,花费的所有的精力都是值得的。

如今的淮北西大门抗日烈士陵园已经初具规模,一走进陵园,“铁血军魂”四个红色大字格外醒目。陵园内96座烈士墓整齐排列,均已勒碑立石,供后人凭吊。其中二十多块墓碑碑文都是欧兴田老人自己一笔一划刻上去的,上面写着战友的生平事迹。“孟庆平,爱唱歌、皮肤黑,讨姑娘喜欢,被日本人打死时24岁,少了一条手臂。”“李文宗,清末最后一科秀才,晚年参军抗日,为掩护战友撤退时身亡。”“欧明海,外号叫欧老虎,老百姓有民谣:非虎似虎欧老虎,无形踪,敌人见了都心凉。”……在淮北西大门抗战烈士陵园里,一头银发的欧兴田指着23座坟头上的墓碑,滔滔不绝,一一道来。对于老人来说,这些牺牲的战友不仅仅是一个个名字,他们曾经有血有肉,曾经也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啊。

过去,欧兴田在战场上英勇作战,从来没想到过死。现在,他却有些害怕,他怕自己走了,烈士陵园就没人管了。春节前,老人的吞咽功能出现问题,经医生检查为癌症。住院期间,老人最放心不下的便是陵园,他一再叮嘱家人记得每天清扫,一定要保持清洁。弥留之际,老人嘱咐子孙,他死后不树碑撰文,只将骨灰撒在陵园内,陪伴战友们,就为那句生为战友守墓,死与战友同眠。“生为战友守墓,死于战友同眠”,三十四年的守候,是老人最永恒的承诺。

当年老人在建设陵园时种下的松柏小树苗,如今都长成了十米高的大树。土地上的树木绿叶葱葱,茂盛生长,土地下的鲜血却已经凝固,再也无法流淌。如今我们能通过那些幸存者的亲身讲述中感知抗战的艰辛,与他们一起为胜利喜悦,为73年前的坚守鼓掌。但那些渴望的眼神,那些在硝烟中苦苦坚守付出了生命的人啊,他们没能亲眼看到这一切。  我多想啊,多想告诉他们,抗战胜利了,胜利了!你们的儿女记得你们,中国的新青年们记得你们,中国记得你们。我们从未忘却,我们从不敢忘。

在欧兴田老人创作的“淮北西大门抗战歌谣”中有这样一段:“情系英魂正十三,呕心沥血志愈坚。过往曲折难移志,每念功成劲又添。朝夕思谋经岁月,真情筹划历数年。此生唯一心头愿,修建陵园励后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