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红色宣讲团

【红色故事集锦】何玉涵:张富清—深藏功与名

2020.11.17浏览次数:2017

泽园书院第二届大学生红色故事青年宣讲团红色故事集锦


何玉涵张富清—深藏功与名

180208 何玉涵

相信大家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小时候的一百分我想告诉全世界,长大后考上好大学也要发朋友圈,因为心底的骄傲是藏不住的。可就是有这样一个人,在获得特等功奖章,取得赫赫战功后,选择将这段记忆封存,30年来,即使他的妻子儿女,也从未听过他的英雄事迹,而这就是我今天要讲的人物人民功臣——张富清。

1948年,24岁的他开始走上革命的道路。在每次战役中都主动要求加入突击队。在印象最深的永丰战役中,上级领导下达命令“天亮之前,不拿下碉堡,大部队就会受阻,解放全中国就会受到影响”,听完张富清便决心背水一战。

穿过那炮火横飞的战场,子弹与他擦肩而过。越是前进敌人的火力就越是密集。在这枪林弹雨中他先攀上城墙,身居高处立刻变成了敌人的活靶子,来不及有一秒的迟疑就跳下。四米高的城墙,三十公斤的负重,还没等站稳,敌人便围了上来,他马上端起冲锋枪一阵扫射。

突然他感觉自己的头被什么东西砸了一下,有点昏也不知道疼,更顾不上细想,只知道此时是冲向碉堡的大好时机,在双方密集的火力交锋中,时而匍匐时而奋力向前扑,就这样一步一步一米一米逼近敌人的碉堡。

终于到了碉堡之下,回头望一眼来时的路,战场一片狼藉,呼喊声杀敌声爆炸声不绝于耳,他心头一紧,加快了动作,快速将捆好的八颗手榴弹和一个炸药包放好,弹环上栓了绳索,同时一个侧翻,猛地一拉绳索,炸药和手榴弹一齐爆炸,就这样炸毁了敌人的第一个碉堡。

直到天亮战争结束,回过神来,他才感觉头顶有血往下流,用手一摸,一块头皮翻了起来,这才意识到一颗子弹擦着头皮飞过,在头顶上永远留下了一道浅沟。说实话,我想不到那是怎样感受,我只知道幼时的我被车门夹到手,看着丝丝渗出的鲜血我嚎啕大哭。头皮被揭开,牙齿被打落,身上多处负伤,那是怎样的一种疼痛啊!

可是那些伤痛,那些英勇,那些荣耀的光辉岁月,他从来没有向人提起过。他说:“我一想起和我并肩作战的战友,有多少都不在了,比起他们来,我有什么资格拿出证件去显摆自己啊!我有什么功劳啊!我有什么资格拿出来在人民面前摆啊!” “他们一个一个倒下去了,我常常想起他们,我忘不了啊!”于是他默默地将所有的战功奖彰小心翼翼的包起来,锁在柜子里,也锁上自己的那份思念。

后来,随着战争结束,新中国的到来,张富清依然甘愿做一颗螺丝钉,哪里需要就去到哪里。

1955年,31岁的张富清退休转业到湖北恩施来凤县工作,其实多次立功、身体有伤的他原本可以选择回到家乡,但是因为党和国家鼓励退伍军人到偏远的地方去,他便第一个响应号召。来凤县条件清苦,基础设施也差,但这一切似乎都在张富清的想象之中,他没有任何的抱怨,一到来凤县就走马上任,一干就是30年,从粮食局到卯洞公社,从公社到银行,做遍了基层的工作。时局艰难时,他以身垂范,动员妻子率先下岗,他说:“你不下岗,我怎么去做别人的工作”,要知道当时他妻子供销社的工作,那可是人人都羡慕的铁饭碗啊;忠孝两难全时,他坚守岗位,一边是病危的母亲,一边是重要的工作,他还是毅然选择了后者,只能默默地朝着家乡的方向流泪,没为母奔丧成为毕生遗憾;改革开放时,他殚精竭虑,努力破斥陈规桎梏,可是来凤县真的贫困啊,但他说:“任何人都想在条件好的地方工作,这里苦,这里累,这里条件差,我是共产党员,共产党员不来哪个来?死我都不怕,苦我更不怕了。”

你们说老英雄张富清这辈子难吗?我想是的,身负重伤仍然努力战斗的痛可能是我这辈子都无法体会到的;这辈子苦吗?我想是的,带着妻儿老小扎根贫困山区的生活有多苦我也想象不到。但是值得,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榜样,我想无论重来多少次,张富清还是会选择这样的道路,他说,战场上决定胜败的关键是信仰。的确,在人生的征途上,因为信仰,他一往无前。

而我相信我们中国因为有张富清老人这样的榜样,也将一往无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