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自《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
2012年11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外记者见面会上数次提到“人民”,讲道:“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无独有偶,2015年2月13日,习近平回延川县梁家河村看望父老乡亲时,也深情地说:“当时我离开梁家河,人虽然走了,但是心还留在这里。那时候我就想,今后如果有条件、有机会,我要从政,做一些为老百姓办好事的工作。”习近平总书记不仅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在梁家河当村支书的时候,他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在正定当县委书记的时候,他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上,他都不曾忘记人民。这是因为,在梁家河的时候,习近平就把人民这两个字深深地刻在了自己的内心。
梁家河的经历是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实践的开端。他曾经讲道:“七年上山下乡的艰苦生活对我的锻炼很大。最大的收获有两点:一是让我懂得了什么叫实际,什么叫实事求是,什么叫群众。这是我获益终生的东西。二是培养了我的自信心。”他最先提到的“实际”“实事求是”都是实践的具体表现。唯有实践,才能认识到实际;唯有实践,才能做到实事求是。
1979年,习近平从清华大学毕业后,到中央军委办公厅工作,担任当时国防部长、中央政治局委员耿飚的秘书。对一般人来讲,给国防部长当秘书是一件多么光荣、多么有前途的事情。然而,习近平在梁家河树立了“为人民办好事”的理想,这个理想始终没有改变,实践的过程也始终没有停止,因此他主动提出到基层去。1982年3月,他到河北正定县担任县委副书记,再次回到基层,回到群众之中。
从最基层的村支书干起,从为人民办好事的具体实践做起,不断扩大实践范围,不断深化实践层次,不断在实践中夯实自信心,并把这种自信心提升为中华民族的民族自信心,发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可以说,七年知青经历是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的历史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