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风采

从南审到吉大,她的考研实录

2020.11.20浏览次数:1355





小伙伴们,你们知道为什么每个考研人在最后都会说自己“上岸”了,“上岸”到底是什么意思,你们知道吗?


考研的人都把自己比喻成海里的一艘船,可能看不见岸在哪里,但要拼命在海里航行,因为他们渴望“上岸”。


在南审,有一位姑娘,她叫刘美麟,2016级法学(法务金融方向)专业,在考研大战中以第四名的好成绩考取吉林大学刑法学硕士研究生。录取后,她记录了自己在大海里努力航行并成功“上岸”的实录,送给此时此刻正在努力航行的你们。


收到拟录取通知的时刻,刘美麟说:“考研的意义非凡,是运用个人力量面对的首次选择,经此一役,算得上真正成长。”

等“上岸”之后真实地记录下考研的全程,是她曾经幻想了无数次的场景,是鼓励自己全力冲刺的战歌。记录的念头本身没有这么多个人赋予的含义,但是一经开始记录,意味着已经成功。当这个时刻来临,有说不出的百感交集。

最初,刘美麟务必想要摆脱“考研”这两个字。但是现在,它却成为了自己害怕忘记其中细节的宝贵经历,正是那些细节让自己飞速成长,一次次面对现实,寻找解决方法,变得更强。我们一起来看看刘美麟的实录吧~

确定目标


2019年2月25日是刘美麟坐在南审图书馆正式开始准备考研的日子。


考研并不是马上就可以付诸行动的一件事情,从反复斟酌报考学校到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研究真题难度和出题风格以及报考的难度......,耗费了太多时间。可以说,在下决定之前,这段时间所经历的迷茫远比真正开始准备考研时更浓厚。


刘美麟2018年上半年决定考研,下半年开始考虑报考学校和专业,同时想着是否要考研和法考同时准备。关于择校的问题,她询问了很多老师和直系学长姐。

“在这个阶段非常幸运能结识毕业回校的李斌学长,帮我细致地分析自己首先选定的几所学校的利弊以及如何“上岸”。他帮我分析择校和今后发展的全方面问题,这对于迷茫的我来说,就像夜空中最亮的星。”她说。

是选择能考上的学校,还是选择考有难度的但是最想去的学校?不仅自己无法回答,别人也很难给出建议,择校成为了一个任何人都难以给出标准答案的谜题。

刘美麟的导师,李相森老师,帮她重新定义了“看书”这两个字。老师结合自身的求学经历,讲述看书和做学术最基本的方法,让她对自学有了更多的信心和一些颠覆性的认识。老师鼓励她,“东北的小姑娘,应该敢想敢干”,她开始正视自己的内心,同时也审视自己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听了师长和学长姐的建议,在2019年3月中旬刘美麟确定了,就选择那个能激发你最大潜力的学校,吉林大学。

及时调整心态和复习节奏


确定好学校之后,刘美麟卸下了心理负担,“我觉得现在我是有目标的,只要向着彼岸航行,不管多远,我都能到达。”




此时已经进入状态的美麟,开始备考。最先主攻基础非常薄弱的英语,3月下旬加入第一门专业课的学习,4月开始把重心调整到专业课的复习上。




每天7点起床,11点睡觉,每周都会去跑步,复习节奏平缓,处于每日持续学习的状态。在3月份一次从图书馆回寝室的路上,她遇到了准备复试的富臣学姐。她向学姐讨教复习英语的方法,她们在书院长廊聊了好一会,“经过这次聊天,我的英语复习走上了正轨。”她按部就班地按照自己的计划复习。



3月份的任务基本都完成,3月31日那天她奖励自己一杯小眷村奶茶和一顿长筷子火锅。吃完后走回学校,春光正好,而路人已无赏春之心。

这样全身心投入的学习状态持续了一个月,由于没有安排任何娱乐和闲暇的时间,仿佛回到了每次期末考试之前一门心思学习的状态。一想到这样的状态要坚持到12月底,刘美麟有点坐不住了。

4月她出现了焦躁、厌学的心理。由于焦虑情绪的出现,学习一直不在状态,里里外外浪费掉一周的学习时间,在好友张若溪的心理建设之下开始正视焦虑,寻找焦虑的源头并解决掉它。她摆脱了厌学情绪,也意识到该怎么处理自己的焦躁情绪。4月最大的收获便是心态上的转变,以及学会正视情绪。

“在考研的过程中,能给自己信心的只有看得见的努力,要学会与焦虑感、紧张感为伍,不能因为感受到一点痛苦就去怀疑努力的意义。”刘美麟这么说。


5月,她经常情不自禁地和微博上一个准备川大学硕的网友比进度,看着她每天更新的学习内容打卡,她倍感紧张。

越比较心态越崩,为什么她的复习进度这么快,状态这么好?冷静下来的刘美麟,发现爱比较是考研人大多数都会犯的错误。



不断调整心态,回顾自己的复习计划。她不断给自己打气,相信自己的计划安排,同时也对自己的学习时间进行了微调。“把时间花在焦虑上不会带来成长,也不会缓解焦虑,但踏实投入到具体的事情可以。”刘美麟这样说。

她开始给自己增加一点点放松紧绷神经的活动,每周看一节原创歌曲类综艺,并在里面发现了非常喜欢的音乐人梁博。在那个节目里,每次听完梁博的歌之后都会很有力量,特别解压。



6月,她把学习重心转移到13门期末考试上,在考研上分配的时间变少了。她每天学到晚上十一点再和朋友回寝室,一是为了增加学习时间复习期末考试,二是提前适应高强度的学习节奏,以便暑假直接适应这种作息,让身体习惯这种强度。


不断地总结和改进,我一定行


7、8月刘美麟开始暑假高强度复习,她决定报一个暑期班,强化一下英语阅读理解的能力。



另外,专业课的强化也循序渐进。8月中旬之前专业课第一轮无死角复习结束,然后开始第一轮的背诵。7月初也开始了政治的复习。



面临目前迟缓的专业课进度,刘美麟意识到自己必须加快进度。暑假的时间相对整一些,她每天六点半开始看英语单词,吃完早饭出发去自习室,七点半在自习室开始学习一直到晚上。


回家吃完晚饭后回自习室,学到十一点回家。“十一点的这座城市,我再熟悉不过了。每天路过的那条街,路上总有一家烤面筋店亮着,我说等暑假结束回学校的那天晚上一定去光顾,到最后也忘记了。”

每天晚上回到家,她都要看看当天没做完的任务。“就这样,八月很快就过去,这样的生活节奏,是我从来没有体验过的。”

八月末焦虑感再次奔涌而来,与上次的厌学情绪不同,这次是担心就算拼尽全力还是考不上,还是与梦校有差距,如果那样的话,应该怎么办?

姐姐说:“先全力以赴,不要管那么多,先全力度过考研这个过程,再去追求结果。”很多事情或许没有结果,但是在经过某个过程之后,你会收获很多。可能是抗衡压力的能力,是学习的能力和终身习惯,是独自处理问题的能力等等。

那天晚上她点开音乐软件,随便播了一首梁博的《我不知道》,歌词在脑海里一条条更迭,一觉醒来,仰望苍穹,“有些事情,不知道也是一种幸福。”

暑假里的学习时长由最初的每日7小时到后来的12小时,每天都在增加学习的任务量。前期紧张,后期才能有条不紊。从最初不堪其扰,到后来脑子里只有一个念头,就是考上。

她明白了富臣学姐说的意思:考研一定要逼自己一把,用足够的量变等待质变的出现。“我非天才选手,每天把10个小时都放在复习上,说我用力过猛也好,我也觉得没什么丢人的。”她想通了,开始反思总结学习状态,正视自己的学习情况,每天认真记录,认真改进,受益很多。

她把week plan打印成册 ,在上午计划下午计划晚上计划三个大框架下安排好详细的任务,并且在最后记录时长,及时反思,一周的学习安排和计划完成情况在这个week plan上一目了然,算得上是她科学学习的绝佳帮手!

最初的梦想,一定要坚持


9月,回到了学校。回到图书馆后,一切虽然很熟悉,但是和暑假自习室的学习环境相比,她还是需要短暂的适应过程。

9月份本打算完成专业课一轮背诵和整理自己的学习笔记,可在9月15日官网发布了新的考试大纲,更换考试科目,她需要从头开始准备两门新的考试科目,原本的学习计划被打乱,还能完成预计的背诵轮数吗?能克服最不擅长的民法分论吗?刘美麟“乱了”。

冷静下来后,她重新制定学习计划,广泛收集有用的学习资料,并且加快复习进度。这段时间,遇到了同在备考的朋友小贺和国际法孙秀娟老师,在新科目的复习上给与自己很大的帮助,她信心倍增。“考研一路除了自己的努力外,离不开身边人的帮助,他们的帮助都起到了无比关键的作用,让我觉得自己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10月2日,在经历更换考试科目这样大的打击之后,迎来再一次的强烈冲击,学校的统考名额缩招了,统考名额由9人变为6人。

“选择比努力更重要”不断地充斥在刘美麟的脑海里,无论怎样都绕不过去。“我的选择是否正确,我还能不能实现本来属于我的目标,考试科目一样的情况下,我应不应该更换到其他招生人数相对多一点的专业?”

一个个问题袭来,她完全招架不住,放弃还是坚持,四个字在脑中快速运转。她有过改志愿的想法,和妈妈通了电话,心里的委屈随着眼泪涌了出来。妈妈和朋友的鼓励和劝说,最终她决定,坚持初心,起码不会遗憾后悔。


冲刺阶段,逼一逼自己,肯定行


11月,新增科目的第一轮复习已经结束,开始理解和背诵相结合。为了防止中途放弃,刘美麟开始每周和小伙伴张若溪总结打卡。若溪每周都会收看她的周计划和完成情况,给她鼓励和改进方法。




12月,南京的冬天真冷,美麟开始觉得自己的作息是死亡作息,一到复习就犯困。早上听不见闹铃,去晚了看到图书馆同学都在认真地复习,就会跟自己较劲。大冬天的挣扎着起来,实在太考验意志力。有时迷迷糊糊听见设置好的腿姐闹铃铃声,“你已经努力了这么久了,再坚持一下会怎样!”美麟说,“想归想,还是要起来,严格按照计划执行。”

为了让自己打起精神,她每天在楼道里站着防困,经常给自己定背不完不吃饭的目标,“只有对自己狠一点,结果才会好一点。不管结果怎样,回过头来,过程对得起自己就行。”


感谢有你们,让我成功“上岸”


12月21日那天,她起得很早,天还没亮,吃了两个菜包,耳机里一直放着冲刺课音频。考试当天偏逢下雨,去的太早,在门口边打伞边背押题。7:30后进到教学楼里,继续背。在考试教室门口,还是不撒手,直到最后一刻走进教室。
考完英语,天已经快黑了,和同学坐地铁回宾馆,路上接近崩溃。快到零点的时候,为保证第二天的精力充沛,她觉得自己已经不能再背了。
最后一门考完,初试就真的结束了,回到了学校,一下车恍若隔世,看着润园书院、润园长廊、学生公寓,仿佛过去了很久很久才回到这里,其实只是走了两天而已。


刘美麟12月28日离开南京,那时候很不舍,她觉得从考研的焦虑中抽离出来的日子就这样一去不复返了,下学期没课大家也很难再聚齐了,这些念头根本没想过会因为疫情一语成谶。

从2月21日开始,她全力准备复试。复试与初试相比在范围上虽然缩小了,但是任何问题确实都有可能在考场上被问到,这让她十分慌张,“我唯一的选择就是全力以赴!”

在复试准备上,进行了7、8次左右的线上模拟。法学院靳宁老师,师兄师姐的指导帮助她明确了复试复习的方法和方向。


3、4、5几个月里,她把两本专业书背了八九遍,复试前几天抽题模拟了几个小时,检验复习成果,查漏补缺。最后几天,她集中复习各个概念,争取能随时脱口而出,以防考试时忘记,又过了几遍复试科目。




5月18日,双机位复试,那天下着小雨,复试之前刘美麟很紧张。在短暂的20分钟时间里,感觉时间过得特别快,“发挥的一般是我当时对自己的评价,但是每一个问题我都有自己的思路”。



熬过了漫长的等待,5月19日那天,刘美麟的2020考研终于画上了句号。

如今,刘美麟已经是吉林大学法学院的一名刑法学硕士研究生,刘美麟说:“感谢南审给予我的一切,选择南审是我的幸运,在新的学习生活中,我会静下心来去读书和学习,适应坐住板凳,还要去适应把冷板凳坐热。啃过多硬的石头,就会锻炼出多锋利的牙齿,笨鸟先飞还不够,需要一直飞。面对全新的一条道路,我还在摸索。”




考研的成败不是终点,人生也从来没有终点。
志之所趋,无远弗届;穷山距海,不能限也。
志之所向,无坚不入;锐兵精甲,不能御也。
祝愿美麟能够成为她自己想成为的样子,
也祝愿2021考研的你们,成功“上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