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风采

赞!南审这83个团队,不简单

2021.04.13浏览次数:1859

今年,正值党的百年华诞,为使广大学生切身感受党的百年辉煌历程和艰苦奋斗的精神,深刻认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努力承担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我校组建了83支团队共300多名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此次实践活动是将可追忆、可触及、可亲近的革命精神转化为党史学习教育的“活教材”,积极推动大学生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精神,为成为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不懈奋斗。

南审社会实践小分队的小伙伴们分别前往江苏、安徽、山东、云南、四川、内蒙古等省重温党的历史和革命精神,通过实地调研走访感受红色文化、传承“红船精神”,整理地域红色故事、用镜头展现红色文化等形式,感受党的百年历史。

 

党建引领初心,红色传承使命

 

“澄园先锋”社会实践团队以“党建引领践初心,红色传承担使命”喜迎建党100周年为主题,依托六年来丰富的实践经历开展线上线下调研活动,重走建党建军建国之路,追寻百年红色记忆,铭记峥嵘历史,传承先辈遗志,发扬爱国主义精神,助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团队通过对建党百年来红色文化的深入探究,体悟红色文化,撰写相关报告,制作红色故事短视频,向青少年广泛宣讲。团队连续六年荣获省优秀社会实践团队,累计获得全国优秀社会实践团队,团中央“千校千项”表彰等国家级、省部级奖项十余项。

 

学习先辈精神,体悟乡村振兴

 

从一个负债四十多亿的贫困村,到如今的全国革命老区样板村和乡村振兴示范村,究竟是怎么做到的?“红色文化助力乡村振兴”实践小分队走进了浙江省余姚市横坎头村,探寻乡村脱贫致富的“密码”。

他们发现,通过因地制宜打造红色旅游,发展绿色经济;党员带头,村民效仿;敢于创新,艰苦奋斗,这里的乡村振兴起来了。同时,通过对江苏省盐城市阜宁县、江苏省泗阳县爱园镇的探访,他们也感受到了传承红色基因在乡村振兴中的巨大作用。

“探访两弹一星基地,传承党的红色精神”实践小分队深入青海省西宁市和格尔木市,重走红色足迹,探访221基地地下指挥中心。同学们追溯红色记忆,深入乡村看振兴,采访了在格尔木市奉献了十多年的转业军人。

“因为格尔木需要人,所以我选择留下来。”正是无数不怕牺牲、无私奉献的基层干部,践行初心使命,秉持“把农民的思想转化过来,把农民的腰包鼓起来”的想法,才能让乡村脱贫致富。


追溯红色记忆,助力文化创新

 

著名工人运动领袖邓中夏曾说:“五卅运动以后,革命高潮,一泻汪洋。”为了重温那段将国民革命推向高潮的运动,“重走五卅路,追溯红色记忆”小分队前往江苏省苏州市五卅路,实地参观了五卅路纪念碑、石库门浮雕、同德里弄堂,深刻感受当时的革命热潮,愈发坚定了理想信念,激发了爱国热情,团队制作了相关视频,并针对如何发扬红色文化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红色文化作为我们民族的底色,其传播形式在新的时代也有了新的变化。为了助力红色文化更好地传播,“基于习近平家国情怀探求红色景区和红色文创的路径优化”小分队前往了江苏省南京市雨花台烈士纪念馆。

团队成员们参观走访了革命烈士纪念碑、忠魂亭、烈士雕塑群等地点,同时与景区内文创商铺的店家深入访谈。最终,他们针对“文创商铺内没有售卖一件红色文创”的问题以及如何使得红色文化更加容易走进人心提出了自己的解决思路。


致敬百年大党,礼赞革命征程

 

“你说的都对”社会实践小分队把访谈红色人物、调研革命老区作为实践主题,采访了岔河老干部党总支、岔河镇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的共产党员。

岔河镇是新四军革命老区,许多革命烈士长眠于此。岔河镇老区组织离退休老同志开展“访革命先烈亲属、写革命先烈事迹、讲革命先烈故事、传革命先烈精神”活动,教育当今中华儿女“不能忘记红色政权是怎么来的、新中国是怎么来的、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怎么来的”,激励当代中国人民发扬革命传统和优良作风,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探寻百年初心,传承红色记忆”小分队走访了自己家乡所在的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红色足迹,在实践中追溯红色记忆、体悟红色文化,感受党的红色精神力,同时也真切感受家乡百年来巨大变化。

在构建中国革命故事这棵参天大树的过程中,全国性的叙事是躯干,地方性的叙事是枝叶。我们在新时代挖掘红色遗产、弘扬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既要突出主干,也不能忽视枝叶。

南审青年们通过社会实践接受红色教育,优秀团队的成果展示也能感召更多青年体悟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各实践团队以PPT、短视频、调研报告等多种形式总结归纳出具有创新性、学术性、感染力、传播力的优秀红色作品。南审青年们在实践中通力合作,集思广益,不惧艰苦,展现出了当代青年应有的蓬勃生气和使命担当!

2021年,南审学子响应号召,

在实践中助力乡村振兴,在重访中传承红色基因。

NAUer们用优秀的实践成果,

向建党100周年献礼!

述往思来,向史而新,

南审人向前!向前!